(本文刊於 500輯、聯合新聞網)
從 Dominique Ansel 的「可頌甜甜圈」(Cronut)橫空出世開始,可頌就跳脫了「法國早餐經典」的角色設定,成為全球甜點師的實驗場與大眾最愛的品項。無論是結合其他糕點的創新(如 Cruffin、Crookie),或以其為載體變化出的多種口味嘗試,甚至是改變原始型態(如 New York Roll、扁可頌),可頌在社群媒體上熱度始終不衰。
最近我剛好在法國與美國兩個媒體上,看到了對此趨勢的評論,兩者觀點截然不同:美國媒體《Eater》認為法式工藝已成為更具全球視野的廚藝起點,能讓糕點師發揮無限創意。然而,在可頌的故鄉——法國,《La Tribune》卻發出了痛心疾首的控訴,稱當前糕點業的可頌創新,是對「我們的奶油象徵」的「折磨」與「毀損」,甚至哀嘆:「請憐憫可頌吧」。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