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刊登於BIOS Monthly)
剛開始構思這個專欄的時候,蛋白霜(meringue)可能是第一個想到要寫的主題。 以往在台灣,蛋白霜不是個常見的甜點元素,但隨著法式甜點店越開越多,它也開始更為人所知。雖然我不是蛋白霜甜點的粉絲,也不是什麼 hard-core 的食品科學家,但前陣子回台時意外地發現,對許多甜點店來說,這似乎是個不那麼容易駕馭的元素。
Read More圖1. 經常在塔上出現的蛋白霜裝飾,有各式各樣的變化。圖中為內湖甜點店 Escape from Paris 芙芙法式甜點的「柚」(左前)與金桔萊姆棉花塔(左後)(攝影:Ying Chen)
(本文刊登於BIOS Monthly)
剛開始構思這個專欄的時候,蛋白霜(meringue)可能是第一個想到要寫的主題。 以往在台灣,蛋白霜不是個常見的甜點元素,但隨著法式甜點店越開越多,它也開始更為人所知。雖然我不是蛋白霜甜點的粉絲,也不是什麼 hard-core 的食品科學家,但前陣子回台時意外地發現,對許多甜點店來說,這似乎是個不那麼容易駕馭的元素。
Read More(本文刊登於BIOS Monthly)
在專欄的第二篇中,曾經大致提過「甜點師奶醬」(crème pâtissière / pastry cream),它在台灣被稱為「卡士達醬」,是從英文的「custard」翻譯而來。在英文的原文裡,custard 就是蛋奶醬的意思,意指用蛋黃(或全蛋)與鮮奶(或鮮奶油)混合煮製而成的奶醬,可濃可淡、可甜可鹹。從 crème anglaise(English cream / 英式蛋奶醬)到這次要談的甜點師奶醬、甚至是加在鹹派(quiche)裡的蛋奶醬通通都能稱為 custard。
Read More圖1. 巴黎香緹鮮奶油專賣店 Maison de la Chantilly(攝影:Ying Chen)
(本文刊載於BIOS Monthly)
除了海綿蛋糕外,台灣人最熟悉、但其實也最多誤解的甜點元素之一,大概就是鮮奶油了。鮮奶油在法式甜點裡面也是要角之一,但和美式、日式蛋糕不同,鮮奶油並非用來塗抹海綿蛋糕裝飾、也不僅是為了擠花目的而存在,而是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。
Read More圖1. 我在學校上課時,第一二週便是集中在塔類甜點的練習。(攝影:Ying Chen)
(本文刊載於BIOS Monthly)
塔類甜點是法式甜點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類別,如果學法式甜點,幾乎毫無例外都會從塔類開始入手。由於塔類甜點的構成相對單純,變化也容易,許多法式甜點店也以販賣塔類甜點為主。要做好一個塔,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將塔皮做好。說起來簡單,但其實從塔皮麵團的製作開始、到入模(fonçage)、烘烤、以及烘烤後的修整,通通都有不少眉角要注意。也因此,雖然塔類甜點如此常見,但是能將塔皮做到漂亮完美,其實沒有那麼容易。
Read More圖1:Des Gâteaux et du Pain 的甜點「Fragaria Vesca」(野莓)。簡單的一個野莓塔,也有塔皮、糖煮野莓、繡線菊奶醬、新鮮野莓與接骨木花等五種組成。(攝影:Ying Chen)
(本文刊載於BIOS Monthly)
曾經看過媒體介紹某一家甜點店的甜點:「由於組成太複雜,每個甜點至少有三、四道工序,所以無法大量生產。」讓我不禁莞爾,事實上這並不是專屬一家法式甜點店的特質,而是每一個法式甜點都是如此、每一家甜點店每天都必須要做那麼多工序。那麼究竟為什麼一家甜點店可以每天產出那麼多種不同的甜點呢?這和法式甜點的作法與特色有關,這次我想要帶大家更進一步認識法式甜點這種層層疊疊、複雜多工的特質。
Read More